世纪长河集团

美年大健康郭美玲: 好的企业家要满怀菩萨心肠,也要善用霹雳手段

【发布时间:2018.04.16 信息来源:中文站】

美年大健康郭美玲: 好的企业家要满怀菩萨心肠,也要善用霹雳手段

 

郭美玲 北京世纪长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8岁,她退学自主创业,办服装厂。赔了,但她说其实也赚了——赚到了对市场的基本认知和判断。

 

25岁,她投身医疗健康领域,4000块钱起家。25年之后,她领导的集团公司旗下拥有医疗器械、家用医疗器械、医疗健康服务投资经营三大业务板块。其中的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成为中国体检行业的知名品牌。但她非但没有太多成就感,反而时时警醒四伏的危机。

 

42岁,她初涉赛车训练,结果成就了一段女企业家的赛车人生传奇——连续三年参加“环塔拉力赛”,获得2012年度ATV摩托车组总亚军、女子组冠军;2014年,她出现在中国越野赛事中路线最长、环境最艰苦、赛段难度最高的中国越野拉力赛赛场;2016年,她的赛车之路在第37届达喀尔拉力赛上戛然而止——赛车行进到计时赛段6.6公里处时失控冲出赛道,造成观众受伤的意外事故。时隔两年之后回忆当日情景,她依旧感慨自省,更充满感恩。

 

2018年,她刚及“知天命之年”,50岁。她说:“人生本来就充满未知,也是可以随时划上句号的一段旅程。正是由于未知,所以充满了可能性。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我对未知的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我没有什么恐惧感。”

 

410日,在北京海淀金领时代大厦的办公室里,《公益时报》记者见到了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企业家。她不施粉黛,齐耳微卷的短发,一袭黑色长裙,外搭绛红色薄衫,一条淡粉色丝巾随意轻盈地系在颈间,淡定娴雅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

 

她主动向《公益时报》记者伸出手——“你好!我是郭美玲。”

 

郭美玲,北京世纪长河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授渔计划公益促进中心理事长、中国首位参加达喀尔汽车拉力赛的女赛车手。

 

采访从企业文化谈起。郭美玲说:“好的企业家,既要满怀菩萨心肠,也要善用霹雳手段。我们现在下辖超过70个项目,光今年我就砍掉了四五个。做企业要‘求精’,不可‘贪多’啊。”

 

郭美玲说这些年对她影响最大的始终是稻盛和夫和他的经营哲学。她一字一句地向《公益时报》记者述说稻盛和夫那句让她铭刻于心的话:“人生的意义在于当我们离开时比来到这个世界时灵魂更高尚一些。”

 

“人生尽头,若能有如此收获,当是幸福无憾了。”郭美玲眼中闪烁着某种热烈的光芒,微笑着说。

 

访谈

 

 极限赛车也是一种人生修行

 

优秀企业文化成就“幸福循环图”

 

《公益时报》:“上善若水”、“无为而治”这两句话在你的企业管理中被广泛推崇。为什么?

 

郭美玲:早期我受道家文化影响颇深,我包里有一本《道德经》已经装了十几年了,没事就会翻翻。我觉得作为一个人,你没有办法去硬性地跟这个环境对抗什么,那么我就领悟和学习水的性格,也就是“上善若水”——眼前如果有高山大川横梗着阻挡着,困难到无法翻越,那我们可以绕过去,或者随形而就,像水一样能够适应任何变化、化解任何障碍。“无为而治”,我一直提倡女性要做柔性管理,把每个人内心的美好和愿望进行深度挖掘,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出来。

 

我始终认为“企业家”这个角色其实就是一个搭建平台的人,要做好员工的“服务员”,员工才是真正上台唱戏的主角,并通过他们自身努力和奋斗最终实现其人生价值。管理者要让员工懂得:所有的付出和汗水都是一种自我成就,而非是给老板或者别的什么人做的。

 

我认为企业管理中,刚性的条款约束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员工从内心理解和认可,然后循着本心去做,这样效果事半功倍。

 

我们企业有个“蓝色宝典”——世纪长河经营哲学,每位员工工作生活都会按照这个宝典的内容去自我对照和执行。比如你做了坏事,哪怕只是出现恶念,良心都要受到谴责;你做了好事,你的内心会很愉悦。这个蓝色宝典在我们企业推行已经有十来年了。逐渐地,我们的企业自然而然就吸引了一批心灵美好又乐于助人和利他的同事聚集在这个平台。我们特别希望打造一个既能创造人生价值、带来工作收益,又能提升心灵的道场。我这也是一种理想主义吧,就是一直想去为员工创造一种真正的幸福。

 

我们企业文化中的价值排序,第一位就是员工幸福,第二是客户信赖,第三是社会责任,第四是股东回报。其实当我们把员工排在第一位的时候,做起事来整个的逻辑和流程就会特别的顺利,特别是这样的价值体系下会不断涌现出更多积极主动的员工,他们会更加专注地投入到为客户服务当中去。客户满意了,企业价值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客户口碑传播效应自然也会很好,如此一来,就会有更多的回头客,同时也带来更多新客户,那么我们的市场创收、我们的就业和股东回报,顺其自然就会很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是一个幸福企业的循环图。

 

《公益时报》:但也有不少企业强调“客户是上帝”,“客户第一”。

 

郭美玲:你再怎么强调“客户第一”,如果没有优秀的团队和员工为客户服务,这些都无从谈起。员工提供优质服务才能赢得客户,员工是基础。所以我觉得管理者跟员工建立心灵的沟通与契合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你非得要求他们几点上班、几点下班,定若干个惩罚机制,我觉得那些不是最重要的。我们基本不罚,但我们要求打卡,这个打卡不是考勤签到的打卡,而是要求同事们日精进打卡,每日写出自己工作生活的反省感悟等等。如果不按时打卡,每漏打一次就要贡献出100块钱的员工爱心基金,这笔钱会专门捐给有困难的员工,比如生病、急事等等。我们建立这种凡事以“利他就是利己”的团队认知和管理机制,每个员工都有日行一善的发心,管理也就变成很容易的事了。

 

中国大健康产业需打造行业闭环

 

《公益时报》:你曾在媒体表述:“商业模式的颠覆推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你是否认为未来下一个现象级的商业模式会出现在大健康领域?

 

郭美玲:我觉得一切皆有可能,但不好具象地说由什么东西来代替,因为现在科技进步得太快,现下这个时代跨界的蔓延和覆盖是你无法想象的,甚至未来很可能随着人类思想认知的觉醒和升级,以及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多元结构的更迭,人类自身的内在调节系统会发生变化,但到底会怎么变,我们也在实践中学习思考。目前美年大健康虽然已经站在了中国大健康产业的第一阵营,但危机感仍然很强烈。

 

《公益时报》:危机感来自于?

 

郭美玲: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闭环。比如我们做大健康产业中的体检这一项,它虽然不具备治疗作用,但是会从基础层面给你提醒和借鉴,身体状况只有以大家能看懂的数字化方式呈现出来,才能警示你关注自身健康,积极预防。从这个角度说,体检是健康管理的源点。我们希望从健康教育到健康预防再到健康体检,以及后期的健康干预能够真正形成一个闭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到大家,也能够对国家临床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起到疏解的作用。这个过程的构建和层级的更迭不仅需要我们行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多方的协作。我们要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明晰前进的方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毕竟这不是流于形式和表面的工作,需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

 

《公益时报》:在你看来完成这样一个闭环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郭美玲:如果方向正确,完成这个闭环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当下中国大健康产业的硬件配置已经相当不错了,甚至可以说达到顶尖水平。我觉得差异主要体现在认知。陈竺副委员长在做卫生部部长时就明确指出:十三亿人的健康靠打针吃药是肯定不行的。临床医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医疗向预防端延伸时,很多其他的手段方法也很重要。比如在德国,目前自然疗法就很盛行,提前预防这部分工作就很好地代替了打针、吃药等基本治疗方法。在咱们国家,但凡头疼脑热就是吃药,动辄就用大量的抗生素,或者直接输液。要知道在国外,输液不亚于动了一个小手术,不到一定程度不会轻易使用。当然,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尽力的纠偏,这也需要一个过程。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问题,慢慢开始尝试接受更为自然的方法去疗愈身体,而不是过去惯常的打针吃药。

 

现在大家的健康意识已愈加强烈,国家政策也很及时到位。不久前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特别提到了“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国家的政策大方向是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了以健康为中心”,这个政策的推动具有重大意义,再加上国家对环保、生态、食品等多方面因素的重视,中国人未来的健康是值得期待的。在保持警醒和危机感的同时,我对未来也充满自信与乐观。

 

极限赛车是修行的一种方式

 

《公益时报》:20161月你在阿根廷参加达喀尔汽车拉力赛的时候出了意外事故,自那时你就停止了这方面的训练和活动,在极限赛车运动中沉寂至今。时隔两年多,是否愿意说说当时的情况?

 

郭美玲:其实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参与一些极限运动,在我看来,极限运动是打破自我的一种修行方式。原本是打算参加完2016年达喀尔那场比赛就终结赛车运动,算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但是那次没能成功。虽未如愿,也未改初衷,这两年来我更多的走向了内在,一直在做瑜伽以及其他内修的功课。极限运动,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挑战,就是无数次的打破自己;现在的这种“静修”,更多的是内心的修炼。无论动与静,最终是一种身心灵全然合一的状态。

 

2016年达喀尔比赛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人心的看法,事情发生后,我陷入深深的自责。但让我感动的是,阿根廷人民特别的善良,他们把赛车手当成英雄,甚至那些伤者还在安慰我,说:“没事!这种比赛我们就做好了准备,是有各种风险和受伤的可能的。”当地的医生、官员、还有华侨华人,都来给我们送饭,跑前跑后安慰我们。这更坚定了我要走利他大爱修行之路的决心。

 

当初参加那一届达喀尔拉力赛的初衷是想为“授渔计划”100个孩子募捐,本意是想倡导人们释放爱、传播爱,另外也是打破和提升自己。至今想来,我对阿根廷当地人民包括华侨同胞,还是怀有深深的感恩之心,我觉得有机会我一定还要回到那个地方去,表达我的谢意。

 

《公益时报》:“中国最优秀的女企业家”、“中国最出色的女赛车手”~这两个头衔你更喜欢哪一个?

 

郭美玲:哪个都不选。()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我愿意跟着我的内心去走。赛车与我而言也是人生自我修行的一种方式,我就是想去探一下生命的底在哪里,极限在哪里。

 

《公益时报》:这种极限运动毕竟充满未知的危险。万一生命就此消失了呢?

 

郭美玲:人生本来就充满未知,也是可以随时划上句号的一段旅程。我已经准备好了。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所以我没有什么恐惧感。如果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过的话,那人生会过得多么精彩!那会很有意思!

 

社会企业家——因觉醒而担当

 

《公益时报》:你比较推崇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以及日本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这些修习和积淀对你做企业带来哪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郭美玲:这是一种精神食粮,无论对个体还是团队或企业发展都应成为根植于心的灵魂和核心。有一些企业家在取得一定成绩、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他们可能会选择移民,或者游山玩水,怡然自得地享受生活。这种选择固然也没有错,但从人类发展所需的大爱和奉献而言,这些企业家内心可能没有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或者说不具备更广阔格局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传统文化和经典经营哲学的修习、积累就像是一种精神润滑油,它让你更加的有信心,更加的有力量,可以投入更多的热情去做更多的事。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髓之处,也是现今普罗大众最缺失的东西。

 

《公益时报》:作为企业家的一份子,你对于当代中国企业家群体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和投身公益慈善领域怎么看?

 

郭美玲:我觉得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尊佛。只要每个人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杂念和干扰祛除,他们其实都很愿意身体力行地做公益做慈善。我觉得每个人一路走来,最终也是最好的人生诉求就是让灵魂成长,这是我们要追求的。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这样的诉求,只是在人生旅途中,他们有意无意地被杂念和欲望蒙蔽了双眼,而重新打开双眼和开启心灵之门,是需要一个学习和领悟的过程的。走过的路越多,经过的事越多,大家会愈加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物质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放下这些东西,我们才有可能寻得幸福,精神世界才能更充实丰盈。”

 

《公益时报》:知易行难。有些东西悟得到,未必行得到啊。

 

郭美玲:是的,这很难。这在我看来就是人如何对峙自己的习性。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自己身上某些不好的习性,你又有着非常强烈改变的愿望,你就要有时时自省觉察之心。你的“念”升起的刹那,你的“觉”也要迅即跟上,及时拉回你不好的“念”,你才能够进步和提升。从个体角度而言,形成觉察且经常自省反思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周边有这样一个“场”,形成这样一个大的队伍,你就可以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被带动被升华。

 

《公益时报》:你认为一个普通的企业经营者与一个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之间本质的区别何在?

 

郭美玲: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你心中是否升起了大爱和担当以及责任。每一个经营者的经营之路起步不同,个人觉醒的早晚也不同。觉醒早的经营者,心中大爱就升起的早,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他就是个社会企业家;当一个经营者始终困顿纠结与个人利益,心中的大爱无法释放出来,他就是一个普通的经营者,一个世俗意义上的老板,或者叫“财富的拥有者”。其实这二者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只要他能释放大爱,转念为利他而奋斗,他就不再为简单的利益所羁绊,而是心系大众和国家,就是了不起的自我升华。若不然,就只能永远被私欲和私利所牵绊钳制——做金钱的奴隶,其实是非常辛苦和可怜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非常渺小,与一粒沙子、一棵树没有什么分别。当你明白这些道理之后,你的私欲、杂念和牵绊就越来越少,生活工作就会轻松愉悦很多。做企业也是一样,当你不再把利润当作衡量企业成败的唯一指标,不在“亏”和“赚”里面打转,而是把奉献和利他作为企业价值引导的时候,你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会倍增,幸福感会更浓烈。所以说我们为什么常说“要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这是不容易的。

 

《公益时报》:作为中国当代企业家的一员,你对企业家伙伴们有何建言?

 

郭美玲: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这些企业经营者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和好时代,才得以取得今天的成果和收获。如果说以前我们的企业家整天就琢磨着怎么赚钱,现在开始觉悟投身公益慈善的价值和意义,那就需要调整思路和视角,认真地想想该怎么花钱,怎么能花得到位、花得有价值。

 

很大程度上企业家们也是杠杆,一旦他们找到合适的支点,齐心协力将其撬动,就能把公益与大爱的洪流引入到我们的周边,引入到社会各个角落,用爱打开人心,从而开启人性真善美的原力。当下的中国需要这种爱的原力更多的涌入,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愿我们的企业家伙伴们开启从物质向精神穿越之门,升华灵魂,让自己人生的“下半场”更加充实有意义。

 

“益行者”——打造爱的能量场

 

《公益时报》:2017年,你加入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首期“益行者”队伍。对你来说,这样的一个人生阶段花时间和精力去深度学习公益慈善,意义何在?

 

郭美玲: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要让我们的企业与社会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在财富持续流动、涌入的同时,如何将其更好的回报和反哺社会。过去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很不得法,因为主要精力都放在企业经营,如何将财富回馈社会,这是一门学问。

 

我已经做了四年多“授渔计划公益促进中心”的理事长,现在我们的授渔基金会也已经获批。当我们投入公益行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相应的,对于我们从事本行业的专业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我不能做一个不称职的理事长。同时,我也是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带好团队,做一个好的引路人和倡导者,同样责任重大,所以对我来说学习公益慈善的专业知识是当下必须马上去做的一件要紧事。

 

在此过程中,如何用更有意义、更有收益、甚至不露痕迹的方法去做公益慈善就是亟待我们深思的问题。比如说现在开始提倡做“社会企业家”,当我学完相关课程之后,很快就投资了一个大学生创业的项目,要知道以前我们对这样的项目关注度并不高,介入的也很少。但现在我就开始寻找一些社会痛点的项目,尝试把宝贵的资源和资金投给这些项目。这实质上是一种杠杆作用,我们寻找到合适的支点,然后努力的撬动它,那么这个社会就会不断进步,就会越来越美好。

 

在北大光华“益行者”的大家庭里,我发现并找到了一群心灵美好且志同道合的伙伴,其中还有一些专业、资深的公益大咖,比如徐永光老师,他在公益界深耕了几十年,很了不起。在这个团队里,我们都像满怀赤子之心的孩童,如饥似渴地学习和修行。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坦诚直率,毫无保留,互相扶持和帮助。益行者团队的能量场让我特别喜欢,他们所体现出的那种融合、开朗和无私深深地打动着我、感动着我。我就在想,如果我们周边能够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伙伴,那这个社会自然也就更加的和谐美好。“益行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

                                                                                                                            来源:公益时报 作者:文梅 

相关视频

 

/body>